平凉陆面过程与灾害天气观测研究站

野外台站

建设历程

中国科学院平凉陆面过程与灾害天气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平凉站”)始建于1972 年的“平凉防雹基地”;1996 年更名为“平凉雷电和雹暴试验站”,并成为中国科学院院级野外台站。2002 年平凉站成为中国科学院 4大野外站网络之一—中国科学院特殊环境与灾害监测网络成员站;2014 年,成为中国科学院陆面过程观测网牵头野外站,并更名为“平凉陆面过程与灾害天气观测研究站”。2018年,获批甘肃省级野外台站,2024年入选第二批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平凉站建成了以我国黄土高原特殊的雷电、冰雹、陆气能量和物质交换等为主要监测对象的野外观测试验平台。

基本情况

平凉站位于甘肃省平凉市北,距平凉市区8km,站址在白庙乡贾洼村(东经106°41′12",北纬35°34′3",海拔1630m),地处著名的六盘山东麓、泾河上游的黄土高原白庙塬塬区。是以黄土高原陆-气相互作用及其与气候变化和灾害性天气发生发展之间关系为主要观测、试验和研究对象的野外站。

台站定位

以探索黄土高原陆-气相互作用过程及其与灾害性天气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为基础,开展黄土高原气候变化、灾害天气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重点探讨和解决黄土高原陆面过程、强对流天气及其相互影响和响应的科学问题,发展对雷电、冰雹云等强对流天气的探测、预警和防治的新技术和新方法,为解决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提供科技支撑。

研究方向

1、陆气相互作用和大气边界层

2、雷电物理与探测技术

3、雷达气象及人工影响天气

图1 平凉站大门

图2 平凉站主站区

图3 平凉站站外观测场

图4 平凉站主要监测设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