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历程
祁连山冰冻圈与生态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祁连山站”),主站位于我国西部典型的干旱区内陆河流域——疏勒河流域,具有完整的从雪山冰川—高山草甸-高山草原-荒漠-绿洲的垂直地带性监测网络。其中重点监测的老虎沟12号冰川属于极大陆性冰川。祁连山站最早起源于1958年10月,中国科学院祁连山高山冰雪利用研究队设立的“大雪山冰川观测站”。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监测体系趋于系统完善,目前包含气象、冰川、冻土、积雪、大气化学、水文水资源、草地和荒漠生态系统等多类生态环境要素的综合监测。
基本情况
主要分为玉门基地、苏里分站和老虎沟高山站等3部分,其中:
玉门基地位于甘肃省玉门市玉关北路与石油大道,距省会兰州市800余公里,距嘉峪关机场约100公里。主要分为玉门市玉关路的科研观测实验基地(占地11144m2,建筑面积693m2)和石油大道科研生活基地(占地3150m2,建筑面积1891m2),目前可以同时接待科研人员40余人生活与工作,水电暖设施齐全。
苏里分站位于青海省天峻县苏里乡(98°19¢24²E, 39°28′33²N,海拔3890 m),主要为开展疏勒河上游地区生态水文与植被恢复示范监测提供保障支撑。
老虎沟高山站位于肃北自治县境内祁连山西段大雪山地区老虎沟12号冰川末端(N39°30′,E96°30′,海拔4200m),主要为开展大雪山区域冰川、气象、水文、生态等方面综合监测提供保障。
同时,在东段石羊河流域上游冷龙岭地区宁缠河3号冰川与岗什卡峰白水沟1号冰川,在西段党河流域上游扎子沟29号冰川,中段团结峰-哈拉湖流域团结冰川和摆浪河流域摆浪河21号冰川开展重点监测。从而初步形成了横跨祁连山东中西段南北坡冰冻圈与生态环境综合监测网络平台。
图1 祁连山站监测平台位置分布示意图
图2 疏勒河上游冻土区生态系统野外观测平台
图3 老虎沟冰川流域观测体系
台站定位
立足祁连山,以冰冻圈冰川、冻土、积雪等各要素变化过程、气象、水文、生态、环境变化等方面监测为基础,重点开展冰冻圈与其它圈层间耦合研究,揭示其变化规律与机理,为祁连山冰川、生态保护和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科技支撑。
研究方向与内容:
1、冰冻圈过程研究:开展冰冻圈冰川、冻土、积雪各种参数常规监测;初步建立冰川动力学模型和冰川物质/能量模型,定量预估未来冰川变化;
2、流域水文过程与水资源研究:构建包含冰川变化、积雪消融和冻土冻融过程的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结合气候变化预测情景,驱动流域水文模型,预估未来2100年祁连山各流域冰川、积雪、冻土变化对流域水资源的影响;
3、生态与环境变化监测研究: 开展不同海拔高度各类型植被变化及其与气候环境要素关系研究;开展不同自然地带典型地段近代环境变化的动态监测与比较研究,揭示在自然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生态环境变化的特点和规律。